当前位置: 首页 >行业聚焦 >

在伊庾恋的BE美学中,寻找爱情的不唯一解_全球时讯

来源:知著网 2023-05-30 23:28:05

「虐恋就是一种将痛感与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互动,在甜蜜的回忆与注定悲情的结局面前,爱情拥有了“飞蛾扑火”般神圣的光芒。」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最近,一对古早恋人CP令众多网友“上头”——即满怀少女心事的“小歌女”伊能静与风光无限的名流“贵公子”庾澄庆的爱情故事。

这一对如同高干文般的人物设定,填补进网友考古出的二者零零碎碎的爱恋过往,着实叫人欲罢不能。在“磕学家”们的还原中,这对才子佳人历经二十余年的痴恋纠缠,却在家庭的考验、事业的冲突中分道扬镳。

(网友评论)

这其中最动人心弦的一个“时光碎片”,便是那句戏剧般的“庾郎盘马地,却怕有春泥”。

庾澄庆曾在与伊能静离婚后,参加了一档访谈节目。当主持人谈及“庾郎盘马地,却怕有春泥”的诗句时,网友表示庾澄庆如同“首次听到般震惊”,仿佛才知伊能静为其作词的《春泥》歌名的由来。

在网友的脑补中,伊能静满怀少女心事,翻遍与庾澄庆有关的一切,写下《春泥》。这处伏笔却在错误的时间,被错过的人知晓。“就如同年少时开出的一枪,本以为是空枪,却在二十年后正中眉心”。

(网友脑补的《春泥》由来)

这一段错位时空的情感拉扯,充满了错过与遗憾的戏剧张力。尽管伊能静和庾澄庆已经在离婚多年后各自婚嫁,仍有众多网友为这段爱情神话感到“意难平”。

当我们沉醉于这一段虐恋时,是在为惋惜悲剧,还是在歌颂爱情?

伊庾恋:飞蛾扑火的BE美学

伊庾恋之所以如此好磕,与其“兰因絮果”的BE(即bad ending,悲剧)美学分不开。

BE美学的基础,是男女主人公的相爱。

从年少时相遇的悸动,到相恋时的刻骨铭心,伊能静在她的书中不遗余力地注入了这段感情的甜蜜因子。她将庾澄庆比作“未开化的小兽”,“让人跟着不由自主”;将自己比作“旧社会的女子”,急切地想用孩子来守护彼此的爱情;说自己是“爱的精神官能症者”,对爱的人幻听幻觉幻视。

(伊能静的文章)

而书中或综艺里流露出的琐碎恋爱细节,更是将伊庾之恋蒙上了羡煞旁人的浪漫滤镜。

当庾澄庆剪了头发后,伊能静觉得自己如同 “爱情上的堂吉诃德”,对着假想敌搏斗;伊能静生孩子时,庾澄庆亦在病房中为她清唱《情非得已》,“难以忘记,初次见你”…… 在部分网友看来,庾澄庆就仿佛《傲慢与偏见》中的达西照进现实,但他们的故事却终究难以圆满。

当这段话本中的爱情回到现实,沉浸其中的网友才恍然大悟:他们已经以离别收尾。

(伊能静与庾澄庆)

海德格尔曾说:“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”。“虐恋”后撕心裂肺的痛楚,让观众在矛盾与刺激中产生情绪代入感,唤起了心中的遗恨,久久无法自拔。

不圆满的结局打破了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大团圆定势,加重了观众“意难平”的情绪,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。

而对于不少BE美学的受众而言,“内源性悲剧”才是悲剧的最高境界。

“内源性悲剧”从一开始便无解,它不依靠外力来强行营造虐点,而是在无法改变的客观大环境与复杂的人性交织中,营造个体走向覆灭的宿命感。

(电视剧《东宫》)

《东宫》之所以时至今日还被部分网友奉为“虐剧天花板”,就是因为男女主从相爱那一刻起便是死局,他们的爱情因国仇家恨与人性冲突无力回天。就如同揉皱的纸再怎么铺平也有折痕,他们的故事无论如何书写依然无解。

伊庾恋也是如此。在网友为伊能静与庾澄庆撰写的爱情故事中,他们携手走过了父母的反对、演艺公司的不满,却在两人的性格悲剧中迷失了爱情的答案。

(伊能静的文章)

“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,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”。事实上,虐恋就是一种将痛感与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互动,在甜蜜的回忆与注定悲情的结局面前,爱情拥有了“飞蛾扑火”般神圣的光芒。

正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谈到的,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“怜悯和恐惧”,而是愉快和振奋。在个体命运的无常中,才能显现出爱情的永恒不朽。

磕CP:一种触摸爱情的方式

从林黛玉与伏地魔的跨国恋,到甄嬛传中华妃与工藤新一的跨次元恋,在当下的泛CP时代,各种无厘头的拉郎配、大乱炖随处可见。

在网友对爱情的定义愈发宽容的同时,是否在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人们心中对爱情的触感也愈发虚无缥缈?

伊庾恋带给网友们的震撼,或许正因为它来源于现实,却又梦幻得不似现实。乍一看,这似乎是一场家世悬殊的情感纠葛,但偏偏这其中感人的点滴无关名利场与娱乐圈的风花雪月。

在伊能静的讲述中,她与庾澄庆仿佛一对普通的情侣。没有游轮豪车、别墅高楼,只有在被蚊子咬醒时贴心递上的冰块、酒醉时左右来回摆放的垃圾桶、夜晚牵手共看的灯火昏黄。

(伊能静在综艺中的讲述)

尽管感动于伊庾恋的生活日常,但与自我代入式的体验感不同,更多网友依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一场虐恋。

在阅读伊能静与庾澄庆的CP文时,网友早已预设了两人悲剧的结局。这种已知后事如何的后阅读经验,让网友能够主动捕捉恋情中令人虐心的部分,在“糖里找玻璃渣吃”,从而获得更加极致的虐读体验。

通过“文本盗用”、自我解读等方式,“产粮”大大们对伊庾恋的情感经历进行再生产,脑补与续写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。

(伊能静旧照)

在网友的幻想中,伊能静是早年漂泊不安的文艺少女,庾澄庆是26岁才迎来初恋的富家摇滚歌手,“宿命般的在一起却又能看见离别的预兆”。而不管庾澄庆的爱再热烈,伊能静却也无可奈何地被门第阻隔在他的人生与家庭之外。

在塑造这一对虐恋情侣时,人们可以只享用恋爱起伏中的荷尔蒙刺激,得到虚拟的情感满足,却无需承担虐恋所带来的情感创伤。

在当今孤独的文化背景下,人们夹杂在“恐婚”情绪高涨与亲密关系匮乏的矛盾中,现实里贫瘠的情感生活与轰轰烈烈的崇高爱情似乎水火两难容。

然而社会对于纯真爱情的呼唤仍然迫切,通过磕CP的方式,网友将伊能静与庾澄庆的爱恋神圣化,构建出想象中的完美恋爱关系,以此对抗现实中情感的匮乏。

在CP乱炖中,看到爱的可能性

伊庾恋之所以叫人回味无穷,和伊能静旺盛的表达欲与高超的表达技巧息息相关。

与其说广大网友是被爱情所打动,不如说他们是为伊能静笔下细腻的故事与表达所共情。

在谈及彼此依恋的深度时,庾澄庆说“我比较爱你”“因为我总是帮你拿东西”。明明是不善表达的笨嘴拙舌,在伊能静笔下却写道自己心甘情愿地输给了他的解释。在女主人公文学化的描写下,放大了爱欲与温存,平凡的小事也被热恋中的少女品味出甜蜜的味道。

(伊能静的文章)

另外,有别于传统爱情故事中,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思维定式。在这一场爱恋中,伊能静始终是其中勇于表达、勇于追爱的一方。

伊能静在书中大方表达自己对庾澄庆的爱是“我爱你的时候,真希望我是你”,在一遍遍的诉说中进行了高浓度的情感输出。她在恋爱关系中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价值,让网友看到了更多表达爱的可能性。

在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之后,伊能静感到自己在枯萎、在被遗忘,她不愿“你只是爱我,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”,便在痛苦中分手。

(伊能静的文章)

伊庾恋中,庾澄庆似乎成了网友们想象中的“受虐者”。甚至有网友翻出从前的报道,说伊能静宣布再婚的当天,庾澄庆因心脏病进了医院。这个乍一听有些荒诞无稽的联想,却也符合虐文的基本逻辑。

或许是出于对本该是男主角的秦昊的同情,又或是吃腻了陈年旧糖。如今秦昊与伊能静的“救赎文学”也开始与BE文学分庭抗礼。在“救赎文学”中,秦昊用带有东北大碴子味的“反矫”精神,治愈了带有童年创伤的伊能静。

(伊能静和秦昊的救赎文学)

而无论是be美学还是救赎文学,都在试图打破想象中脸谱式的爱情童话。

在情感需求与商业逐利下,如今量产式的悲剧与工业糖精位的戏剧和小说层出不穷。千篇一律的爱情、生搬硬套的人设,既在生活中引发不了共鸣,又难以在情感上抚慰人心。

当看腻了荧幕上的完美爱情,厌烦了生活中平淡的人生,脱胎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伊庾恋、伊秦恋猛然跳入眼底,为我们提供了爱情的另一番色彩。

或许这就是磕CP的意义所在,在千万次的幻想中,寻找爱的不唯一解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参考资料:

[1]刘诣.(2023).异托邦视域下CP社群的运行逻辑研究. 中国青年研究(01),87-95+120. 

[2]吴婧.(2017).新媒体语境中女性读者虐读心理的美学机制. 百家评论(03),11-19.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
热词